查看原文
其他

52张图,记录时代变迁下的地大校园



勇毅笃行助力“双一流”  

跨入21世纪,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校园整体面貌突飞猛进,一栋栋功能完备、配置优良的教学科研建筑一步步从设计画册中落地。


在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方面,学校做了以下几个举措:扩充南望山校区(购置北校区)建设未来城校区新建实习科教基地新建教学科研用房


(一)拓展校区

为了进一步缓解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校努力拓展办学新空间。


学校于2003年购置原湖北机床厂房地产,开启了南望山校区北区的建设工作,改扩建了北区图书馆和体育馆,并陆续新建了北区教学综合楼、艺术传媒大楼等。 


▲2005年建成的北区综合楼


▲2008年建成的北区艺术传媒大楼


北区的建设完成,使得南望山校区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为了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2015年8月,时任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贾耀斌、校长王焰新等共同推杆,在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科技城的东部,启动了新校区建设。


2019年8月,一座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校地协同创新、社会贡献突出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万余名师生先后搬迁入驻。在武汉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地大人实现了又一次伟大创业。


▲未来城校区全貌


▲夕阳下的未来城校区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于2019年12月竣工,总建筑面积36835平方米,建筑高度49.8米,地上9层,地下1层,是未来城校区标志性、文化性、精神性、共享性的新地标,师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探索自然、揭秘宇宙的知识圣地。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内景


▲公共教学楼二


▲公共教学楼一


(二)基地建设

2000年以后,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方面,野外考察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秭归和巴东实习科教基地的建设为学校“三步走”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峡秭归教学科研基地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2004年开工奠基,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投入使用的中国地质大学秭归教学科研基地全貌


新建的巴东科教基地是在原巴东县白土坡农广校校区附近区域进行原址改造的。基地占地面积20.7亩,包括教学楼、办公楼、食堂以及宿舍楼等,可满足300名师生同时完成教学科研需求,项目于2018启动建设,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基地改造后总平布局


(三)教学科研用房建设

随着北区、未来城校区以及两个实习基地的建设启动,学校校舍面积逐步加大,办学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缓和。与此同时,学校更加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珠宝科研大楼、教学综合楼以及宝谷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就是强有力的印证。


2011年5月,学校成立珠宝科研大楼项目工作小组,时任珠宝学院院长杨明星为组长,负责大楼建设事宜。大楼占地面积约689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14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政产学研基地、教学科研用房和地下车库等。


▲珠宝科研大楼


东区教学综合楼是建校以来高度最高、层数最多、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单体建筑。教学综合楼总建筑高度77.34米,总建筑面积70493.75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九层,能同时满足1万名师生教学及办公需求。2015年项目正式动工,2018年建设完成。

▲2018年建设完成的教学综合楼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2019年,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应运而生。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项目在2021年建成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提升至20000平方米以上,具备同时扶持至少6家企业总部、2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2000名创业就业人员的基本条件。


▲宝谷创新创业中心










踔厉奋发紧扣“民生弦”  

学校即将迎来70华诞,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在保障民生需求,提升健身娱乐配置、保障师生居住条件、改善校园就餐环境方面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健身娱乐配置

2013年以前,南望山校区的游泳场所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为了改善游泳课的教学条件,学校决定将露天游泳池改建为四季恒温游泳馆。2015年4月,游泳馆项目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4506平方米,游泳池面积50米*25米,为标准10泳道。此外,考虑初学者及儿童的游泳需求,增设了四个泳道的可拆卸式垫层,并且配备了水下摄像救生系统。


2017年,游泳馆正式投入使用,不仅使学校教学及训练条件得到了提升,还改善了周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设施缺乏的问题,提高了区域群众锻炼身体、娱乐休闲条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助力。


▲原露天游泳馆实景

▲南望山校区新建游泳馆实景


在未来城校区,游泳馆也紧锣密鼓开展建设。新校区游泳馆占地面积约1145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82平方米,包含一个整体地下室和一个标准的恒温游泳池(10泳道),总建筑高度约15米。主体采用与基地形状吻合的矩形,在简洁、唯美的几何形象中,巧妙嵌入“水波”元素,使其充满流动变化之美。简练、抽象的形体设计既充盈着现代气息,又彰显荆楚文化中的山水意蕴,含蓄表达了体育竞技的可能、发展、未知以及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




▲未来城校区体育馆


(二)

师生居住条件



为解决国际教育教学资源极度短缺的现状,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于2014年启动建设集教学、办公、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留学生公寓。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23450平方米,总高度57.3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七层。其中地下室、一层及二层主要为设备房、活动室、展厅及办公区,三至十七层为留学生宿舍,每层宿舍配备公共厨房,可以满足1050名留学生同时入住。该项目于2015年7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留学生公寓实景图


与此同时,从2013—2018年,新校区学生宿舍组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约155496平方米,为搬迁至未来城校区的10000余名学生提供生活保障。


▲学生宿舍四组团实景图


▲学生宿舍一组团实景图


(三)

校园就餐环境



2018年之前,南望山校区西区学生食堂总面积仅8089平方米,建设规模缺口7511平方米,现有食堂不能满足西区学生就餐需要。为了缓解就餐压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环境优雅温馨、设施配套齐全的标准化、规范化食堂,学校于2017年—2020年,对南望山校区学二食堂进行维修改造,并建设完成了总建筑面积约4204平方米的西苑食堂。与此同时,未来城校区也陆续完成了学一食堂、学二食堂和教职工食堂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23014平方米,为未来城校区的师生提供保障。


这是增进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伙食质量、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撑。


▲新建的西苑食堂

改造前的学二食堂改造后的学二食堂


▲未来城校区学一食堂


▲未来城校区学二食堂








砥砺前行铸就“宜居地大”

何谓“宜居”?从字面意思理解,一定有“环境清洁优美、规划科学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三个标志性特征。步入新世纪以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基建人秉承自强、求实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生态壮举。尤其在2012年以后,学校启动了一系列带有“黑科技”性质的环境整治措施,校园环境更加绿色、生态。


王老师是一位在地大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职工,在东区居住、在北区办公、偶尔去未来城校区教课。最近,老先生看着自己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心情愉悦了很多,乐呵呵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精气神儿也比以前足了。“以前我们16栋附近,每次下雨都往外冒脏水,臭气熏天。幼儿园那一块儿更是一下雨就淹水……你看现在,环境多好。”王老师逢人就夸赞校园环境改善极大。


说到东区眷属楼周边环境改善,必须要提及一个“光荣且糟心”的工程项目——校园雨污分流。从2020年开始,校园里时不时就出现一段围挡,动不动就把一段路挖得“面目全非”。碰上下雨天,校园路面卫生状况更是一团糟。


雨污分流项目其实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今天给大家科普下,雨污分流项目的来龙去脉:


(一)学校现状

学校在早期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并未考虑雨污分流,校园内大部分地块下都铺设有合流制的排水管道。排水管主要接入八一路和鲁磨路的雨水管网,最终进入东湖。校园现有合流管道年久失修,大部分混凝土管已破损甚至坍塌,管道淤积堵塞,“跑、冒、漏”现象较为突出。


(二)宏观政策

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武汉市作为滨江、滨湖城市,特别要重视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加快改变污水直接入江、入湖状况。按照批复要求,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了湖泊排污口调查及截污方案等基础工作,并制订“清水入湖”截污工程计划。
学校根据武汉市《关于推进在汉高校校园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的意见》和《武汉市四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在汉高校校园雨污分流改造的意见》文件精神,决定启动校园雨污分流工程项目。


(三)具体工作

雨污分流项目采用开挖或非开挖方式将部分大口径合流管改为雨水管,废除绝大多数现有的合流管及检查井,新建雨污水管道。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既能改善污水直接入湖水的现状,又可实现学校防涝排洪的迫切需求。


除此之外,雨污分流还有一个“大招”:沿特定路线开挖并埋设穿线管,为后期电缆、光缆入地创造条件。通俗来讲,校园“蜘蛛网”风景即将成为历史。

改造前改造后

▲改造后的校园主干道


▲改造后的化石林


“基建处不容易啊,干这个事儿顶着那么大压力。就说我吧,刚开始也是不理解,没少发牢骚。慢慢地,看着校园环境逐渐改观,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看法过于狭隘了。”老先生说到激动处,眼睛有点湿润。

改造前改造后

几十年来,只要条件允许,王老师在早上六点钟准时到锦鲤塘附近晨练。“2015年之前,池塘里杂草泛滥,水质槽糕,天热的时候味道难闻极了。四周水泥坡岸大面积老化、水塘渠化严重。看现在,这湖水萦绕,绿树成荫的环境多好。”老先生一边晨练,一边笑呵呵地感叹。


现在的美丽环境得益于翠池(锦鲤塘)维修改造工程。通过对锦鲤塘周边污水进行治理、水塘清淤翻嗮、新建休闲广场、防腐木亲水平台,不仅彻底整治了翠池区域周边环境,而且完成了水体生态修复,实现了雨水再利用,全年可节约用水共计6万立方米。


▲改造后的锦鲤塘


锦鲤塘的年收集雨水可以用于东区全部绿化场地的全年浇灌量以及全校的道路浇洒,还有近1.5立方米可用于其他方面。还有一个大惊喜:这个改造项目还获得了2017年度武汉市园林绿化优质工程银奖呢。


晨练结束后,王老师回家简单收拾下,便骑着他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赶往北区办公楼。时间还早,老先生会在经过北区亲水湿地时,驻足停留。碰上好兴致,举起手机咔嚓咔嚓记录这美好的湿地风光。


“以前这是一块儿荒地。北区的学生伢上完课想就近找个风景好的空地聊聊天都没条件。另外,因为标高的原因,这里的地表水根本无法沿着地势自然排放到临近的东湖中。”王老师停下来,一边停放自行车,一边追忆过去。


为了缓解北校区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2012年,学校启动了北区湿地维修项目。通过新建休闲广场及景观湿地,升级改造雨污排水系统等一系列维修举措,终于,在八一路延长线上新增了一道靓丽的、带着校园书香气的绿地景观带。


▲北区亲水湿地建设前


▲北区亲水湿地建设后


下午,王老师要去未来城校区上课。与南望山校区的红军湖相对应,未来城校区有一片风景独具特色的地大湖。作为校区内唯一一个人工改造的景观湖,除了发挥校园特色风景明信片功能外,它还作为水体涵养区,为校园防洪排涝、储水蓄水、中水回用等发挥效能。


“据说地大湖是借助微生态滤床系统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手段,通过微生物转化、细菌分解及氧化等生物质能作用实现水质净化。我这个外行人可是专门请教专家才了解到的。”王老师一脸自豪地讲解。



▲地大湖美景


确实,地大湖处于半封闭状态,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非常有限。通过生物质能的作用,围绕地大湖建设三块微生态滤床,底部通过生物质能作用净化水体,上部通过水体绿植、景观喷泉等形式发挥观赏性能。据悉,微生态铝窗的总面积945平方米,年处理水量达9.8万吨。


随着王老师一天的行程结束,“宜居地大”的体验感悟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宜居地大”的建设进程却从未止步,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惊艳每一位地大人的眼球,并带来更加美好的全新体验。









并肩携手共寻“文化魂”

跨入新世纪,学校以“传承校本文化”为抓手,聚焦学科特色,陆续完成了四重门、化石林、攀登雕塑、校史馆等以地学文化、实践文化、攀登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景观建设,充分诠释了地大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2019年以来,未来城校区的校训石、地质工作者雕像、“珠穆朗玛峰”青铜浮雕、礼仪门等一系列蕴含深刻地质内涵的文化景观也陆续建设完成。截至目前,学校地学特色鲜明的“2轴、5带、24景”的文化景观初步形成。


2003年12月,学校开通了被称为“高校第一隧”的穿山隧道,总长495米,贯穿学校西、北两个校区。自此,校园东、西、北三区连通。


▲地大隧道


2004年4月,学校五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确立为学校的校训。同年,在充分彰显地大精神、地大历史、地大特色的大氛围中,学校修建了院士长廊,展现每一位院士的风采,学校的办学历程清晰可见。


▲院士长廊


2011年,学校在原露天电影院区域修建了“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四重门”不仅蕴含地质之门的文化诗意,还是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未来之门。它浓缩了学校从北京地质学院(1952—1970)、湖北地质学院(1970—1974)、武汉地质学院(1974—1987)、中国地质大学(1987—至今)70年的发展历程,更是全体地大人70年来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励精图治、努力开拓的历史缩影。


▲四重门


▲地质年代走廊


2012年11月,占地1500平方米,融观赏、科普于一体的化石林扩建完成,147根树化石由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捐赠。置身化石林,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而且能够认清地球的前世今生。


▲化石林


2022年,我校在老印刷厂与老设备楼区域新建校史馆。校史馆的建设对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积淀校园文化,创新办学特色,鼓舞师生士气意义重大。


▲校史馆


2020年以后,学校在南望山校区建设了攀登雕塑,未来城校区建设地质工作者雕像、“珠穆朗玛峰”青铜浮雕,彰显地大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攀登雕塑


▲未来城校区地质工作者雕像


▲南望山校区和未来城校区“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校训石

  

▲未来城校区“至善”桥景观


▲桥上石刻浮雕(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创作)


未来城校区的主校门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格门中吸取灵感,在校门两侧各设置四扇青铜大门,寓意“真理之门、品行之门、责任之门、才学之门”,彰显出地大特有的文化内涵。墙内设置大型浮雕,通过建筑和艺术元素的结合更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主题。



▲未来城校区主校门“珠峰晨曦”紫铜雕刻原稿(艺术与传媒学院向东文教授手绘)


▲未来城校区主校门“三峡烟云”紫铜雕刻原稿(艺术与传媒学院向东文教授手绘)



七秩荣光、逐梦未来。11月7日,学校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地大人将继续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构建底蕴深厚、关联生长、引领发展、特色鲜明的地大卓越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以及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凝聚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目标的磅礴精神力量










来源|校园规划与基建处

文|闫艳艳

图 | 王俊芳 张玉贤 戴薇 易修平 等

微信编辑|赵婧萱

审核|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